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世人皆知苏联是反法西斯的主力,却不知道这头红色巨熊也曾想过与魔共舞。
1940年11月,莫洛托夫率领代表团抵达柏林,希特勒早早地站在台阶上迎接着。双方握手的一刹那,只差一点点轴心国从此就变成了4个。
幸好,苏联提出保留芬兰和保加利亚的要求超出了希特勒预期,最终导致谈判破裂,这才使得轴心国成员维持不变。
展开剩余87%那么,假如当初苏德这场谈判取得成功,二战将会变成什么样?
苏德战前交易内幕
现在很多人不喜欢苏联,的确是有原因的,尽管它是共产主义的发源地,尽管它曾是社会主义的老大哥,但是苏联干过的事又的的确确令人心寒。
二战爆发之后,苏联对于亚洲和欧洲两个战场,怎么说都算是一个说得上话的大佬。
然而,在亚洲这边它说和日本签订了《日俄互不侵犯条约》,所以不好对日宣战。
抗日战争打了8年,它除了零零星星在关东那边和日军小规模作战外,大规模的作战也是到了1945年8月初,那时候距离日本投降都不到半个月时间,苏联对日宣战的用意不言而喻。
欧洲这边呢?苏联也差不多是这个态度,反正德国打的是西欧,只要战火没有蔓延到东欧,苏联就坐等渔翁之利。
除此之外,当时苏联的工业基础比西欧落后不少,此时它急需快速发展工业,而德国恰恰是欧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,但德国却缺乏石油。
于是乎,这两个看似不可能有交集的国家,私底下悄悄地成为了好朋友。
就这样,苏联获得了德国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,而德国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石油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苏德战争爆发前。
1939年,苏联为了更加名正言顺不和德国宣战,这一年两个意识形态死敌竟然签订了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》。
这个为期十年条约的签订,表面上看只是约定了双方互不宣战,但实际上却是划分各自的地盘,东欧归苏联,西欧归德国。
夹在中间的波兰最惨,作为一个主权国家,竟然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,一分为二东边归苏联,西边归德国。
这份条约签订后的一周,德国闪击波兰。斯大林袖手旁观了半个月,就只等华沙陷落后突然出兵,与德军在布格河会师。
两国军官甚至联合阅兵,纳粹旗与苏联红旗在波兰同时出现,这是一个多么讽刺的画面。
这份条约签订后,苏联继续为德国这个好朋友提供源源不断的石油和粮食,它和德国按照划分好的势力范围四处征战。
德国在征战法国时,苏联则趁机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,逼迫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,甚至还想瓜分土耳其。
然而,苏联和德国都有着各自的算盘,他们都知道这份条约之所以定下十年之约,对彼此而言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。
柏林谈判破裂
1940年夏,德国刚收割完法国,斯大林突然出手,强占了罗马尼亚的布科维纳,而这个地方距德国赖以生存的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不到200公里!
若是苏联进一步强占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,就等同于掐住了德国命门。希特勒为此大为震怒,于是他咬咬牙对斯大林发出了邀请。
这便有了1940年11月的柏林会谈。
谈判桌上,希特勒不断给苏联画饼,在地图上一指:印度和太平洋都归你们。但是苏联代表对此并不满意,他们提出了好几个条件,其中包括芬兰、土耳其海峡,并且还要在中东建立苏联势力范围。
很显然,苏联的野心已不满足于东欧,它这是想上桌了,成为轴心国核心成员,共同瓜分整个世界。
此时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早已料到,这场谈判可能会破裂,他已经做好了和德国开战的准备。
而谈判桌上的希特勒心中则冷笑:我早已准备好了巴巴罗萨计划!
1940年11月谈判破裂,苏德两大独裁者同时拔出了枪,二战局势也因为德国在苏德战争中惨败得以扭转。
如果当初谈判成功了,二战又会如何?
时间重新回到1940年11月,假如苏联代表莫洛托夫没有提出希特勒预期外的要求,而是在柏林点头同意和德国继续联手,将会发生什么呢?
第一个遭殃的可能是高加索油田,英国因此失去石油命脉,地中海一众国家会在苏德夹击中彻底溃败。
接着就是印度,按照希特勒的预想,印度和太平洋都归苏联,因此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地盘恐怕会全部被抢光。
而美国的罗斯福面对英国陨落,可能正在和国会唇枪舌战,最后罗斯福妥协继续保持孤立主义,任由英国陨落。
然而,两个野心家凑在一起,这样的同盟注定不会长久,不管1940年的柏林谈判成功与否,苏德之间的战争迟早会爆发,只不过是早一些晚一些的区别罢了。
那么,屏幕前的你怎么看呢?苏德当初如果真结盟的话,二战局势会如何进展?
参考资料:
1、百度百科:波兰战役
2、百度百科:占领波罗的海三国
3、百度百科:苏德互不侵犯条约
4、史学月刊:鲍里斯三世、“索博列夫行动”与苏德争夺下的保加利亚
参考资料:
1、百度百科:波兰战役
2、百度百科:占领波罗的海三国
3、百度百科:苏德互不侵犯条约
4、史学月刊:鲍里斯三世、“索博列夫行动”与苏德争夺下的保加利亚
发布于:重庆市股票配资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